社區電商燒掉的數千億,突然有了意義
疫情特殊時期,上海居民的 " 菜籃子 " 問題成為輿論持續關注的話題。
4 月 12 日,商務部表示要全力以赴做好生活必需品市場保供工作,強調貨源調運、中轉運輸方面;交通運輸部等五部門也表示,鼓勵生鮮電商、寄遞物流企業加大城市冷鏈前置倉等 " 最后一公里 " 設施建設。
這也意味著,互聯網巨頭們近年來不斷布局的社區電商,在保障 " 菜籃子 " 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正面作用。
有媒體統計稱,過去五年包括阿里、美團、京東、拼多多等在內的互聯網大廠,在社區電商領域投入的基礎設施投資和運營成本之和,可能高達數千億人民幣之巨。
這也正是此前業界提及的所謂社區電商 " 燒錢 " 大戰。此前互聯網巨頭們這種不計成本的投入,遭受到了各方的質疑與吐槽。
互聯網巨頭平臺對于風險地區的支援主要體現在增加物資供應以及強化配送體系兩大方面。
在物資供應上,叮咚買菜自 3 月初便將進貨量擴大至每日 1000 包,以應對可能增長的訂單需求;3 月中旬上海部分小區封控后,叮咚買菜持續提升庫存儲備來面對激增的訂單需求。
而阿里巴巴旗下的天貓、聚劃算則聯合 40 余家在上海有配送能力及倉儲的品牌商家,上線 " 上海專屬 " 的保供會場,供應果蔬生鮮、牛奶、預制菜、大米等。
拼多多平臺上線 "48 小時保供套餐 ",套餐商品主要涵蓋糧油食品、速食乳飲、海鮮水產、消毒防疫、家清個護、寵物用品等,消費者下單后,商品可在 48 小時內送達。
京東 CEO 徐雷經由朋友圈表示,京東已整裝待發,將會開足馬力盡最大努力支援上海。據悉,4 月 8 日晚京東通過緊急全國調撥,首批超 8 萬件包括嬰幼兒奶粉在內的母嬰物資已由京東物流以專人專車形式運抵上海。
達達集團旗下即時零售平臺京東到家則上線 " 保供生鮮套餐 ",市民線上下單、社區成團后會由達達快送集中配送至小區指定收貨地點。
便利蜂進入了 " 上海市生活物資保障供應重點企業 " 名單,發布了首批民生用品的物資信息,并將于近幾日配送到相關社區。而在廣州疫情中,便利蜂也表示將長期供應商保持密切溝通,確保貨源充足,保供應,不漲價。
在物資實際配送過程中,許多平臺均引入了自動配送車。
京東物流調運最新的第五代無人智能快遞車,在封控區域開展無接觸配送;百度 Apollo 蘿卜快跑自動駕駛車無償服務于防疫人員流動轉運及生活物資的運輸。
不過基于整體的物資運輸、配送鏈條而言,物資的整理、分配仍然需要倉點揀貨員來承接," 最后一公里 " 配送則需要騎手及快遞員來完成。
上海市商務委副主任劉敏 4 月 6 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上海主要外賣等電商平臺每日騎手上崗人數約 1.1 萬人。在這上萬名騎手背后,是千萬級規模居民的生活物資需求,運力緊張程度可想而知。
不過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遞交申請,組織符合條件的騎手、快遞員、倉點撿貨員等保障供應的人員重返崗位。
例如餓了么、大潤發、盒馬、菜鳥等阿里系企業將新增抗疫保供人員 3000 人;京東物流則調配了首批約 2000 名快遞小哥,為上海一線提供運營保障和物資配送服務。
有媒體粗略統計稱,電商平臺增援上海調集的人力已近 5000 人。
不難看到,在疫情特殊時期,社區電商平臺之所以能迅速地從各地調配倉儲物資和物流配送能力來馳援,離不開多年來的燒錢投入和布局建設。
例如從社區電商線上線下銷售模式的創新,到供應鏈及倉庫儲備的布局,再到配送能力的積累等等,均是各互聯網平臺多年來的沉淀。
阿里供應鏈體系可以分為三大方面,一個是以淘寶、天貓為主的電商板塊,一個是以餓了么、口碑與支付寶為主的本地生活板塊,第三個則是以淘鮮達、盒馬鮮生為主的同城零售板塊。
在物流配置方面,阿里的物流力量主要是成立于 2013 年的菜鳥網絡,為阿里建立的以 " 大數據驅動的智能供應鏈協同平臺 "。
與此同時,阿里系還通過投資中通、百世、圓通、申通、韻達五家快遞物流企業以加強自身的物流配送能力。
京東的供應鏈體系則可以分為三種模式,一是以京東主站為代表的 B2C 模式,依賴于京東自身強大倉儲能力;二是產地模式,即從某一特定的產地倉庫向全國進行配送;三是本地零售模式,依賴于前置倉及實體店庫存,具體分為到家模式、到店模式和社區模式。
與此同時,京東擁有遍布全國的倉儲網絡,依托于自身在鐵路、航空、冷鏈等運輸能力上的積累,這些倉儲網絡能夠實現一體化供應。
放眼其他平臺,每日優鮮目前也在全國擁有近 200 個 " 優鮮農場 " 直采基地,覆蓋水果、蔬菜、水產、鮮花等品類,以及約 350 個 " 優鮮工廠 ",與肉蛋、快消品供應商展開深度直供合作。
叮咚買菜截至 2021 年底已擁有 3 家農業示范園,簽署了 118 家訂單種植基地,并自建了 10 家食品研發加工廠。
美團、拼多多等平臺同樣在社區電商的全產業鏈上投入巨大,從供應鏈到末端配送等方面的體系化能力均有所覆蓋。
實際上在疫情常態化防控的背景下,隨著互聯網巨頭對社區電商多種業態的不斷投入,這種 " 足不出戶,送菜上門 " 的消費習慣也開始逐漸為用戶所接受。
但與此同時,這種購物模式也常因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產品定價無具體標準、配送延遲、經常缺貨、售后維權難等問題而遭到消費市場的吐槽,口碑體驗一直備受詬病。
例如在黑貓投訴平臺上可以看到,民眾們基于各種原因的投訴,如購買食品不新鮮、商家惡意欺騙、延遲發貨等問題。
不過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各大互聯網、社區電商巨頭在支援疫情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用實際行動為自己正名,勢必會一定程度上讓用戶的吐槽、詬病有所改觀。疫情也會使推動用戶進一步養成社區電商平臺的使用習慣。
但對于社區電商巨頭們而言,不能被疫情帶來的所謂紅利給蒙蔽,而是應該不斷發展,在解決用戶體驗中出現的諸多弊病問題時,也讓平臺真正體現出長期價值。
此前人民日報曾多次發表文章肯定社區電商(團購)的價值。隨著產業鏈的不斷完善,農產品上行、送貨入村、生鮮觸達下沉市場等業務的興起,以及后續產生的更多就業崗位,這才是時代需要巨頭們承擔的社會責任。
目前來看阿里、拼多多、京東、美團等巨頭們也的確在有意識地發展轉向,即尋求社區電商在打通農產品出路,提升更大社會責任和價值意義等方面的產業布局。
實際除此次支援上海疫情外,阿里、京東、美團、拼多多等電商平臺在常態化防疫期間也都在積極為滯銷農產品尋找出路,并將其作為長期項目。聚焦打入下沉市場,不斷建立起完善的物流供應鏈體系等領域,以在必要時有能力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
ZAKER 新聞出品
文 / 曾憲天 實習生 蔡杭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