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曾是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司令部、政治部和中共豫鄂邊區黨委機關所在地,是 " 皖南事變 " 后新四軍第五師 1941 年三次東進時的軍事指揮中心,是新四軍第五師暨鄂豫邊區指揮中心移駐大悟白果樹灣后邊區的重要后方基地和重要活動發生地,被譽為 " 武漢抗戰第一村 "。李先念、鄭位三、任質斌、陳少敏等曾在此生活和戰斗。在土地革命時期,姚家山地區有 23 名烈士參加革命。
至今,村內的新四軍第五師司令部、政治部、參謀部、大禮堂、后勤部、醫院、被服廠、槍械所,李先念、陳少敏舊居等 10 處革命遺址和一批革命歷史文物保存完好,成為重要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點擊下方圖片
點亮紅色美麗村莊
穿過連綿群山進入姚家山村,映入眼簾的是一棟棟古色古香的小樓。走過寬廣平整的抗戰廣場,左邊是高大雄偉的 " 武漢抗戰第一村 " 門樓,右邊是新四軍第五師戰史陳列館。
2021 年以來,姚家山村借助中組部 " 紅色美麗村莊 " 試點契機,對村灣環境進行了全面綜合整治,并且在維護原有舊址基礎上,開發了一批紅色場景,進一步挖掘紅色資源。
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旁的空地,修建成紅色文化廣場,廣場上 " 永遠跟黨走 " 幾個大字赫然醒目。
老村委會大樓則被改建為姚家山紅色大講堂,內設紅色書吧,可容納 300 人聽黨課、學黨史。2021 年 7 月,為慶祝建黨百年,村里還籌建了紅色文化歌舞團,編排紅色文藝節目。
姚家山村先后被湖北省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國防教育基地,也被省委黨校列為黨員干部現場教學基地。2021 年,姚家山共接待游客 25 萬余人次,大部分游客來這里緬懷革命先烈,重溫抗戰精神。甘棠中學、六指中學、蔡店中學等一批中小學校把姚家山作為學研基地,每年來這里參加愛國主義教育的學生達 1 萬多名。
姚家山村堅持以 " 紅色文化 " 帶動鄉村產業振興,在武漢市黃陂區委組織部指導下,該村積極探索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組織村集體和群眾以空閑房屋、土地、資金、勞動力等入股,發展旅游觀光、農家樂等產業,全村共開辦農家樂 37 家,切實將紅色文化引力變為產業發展動力。
火熱的紅色旅游和日益增多的游客也吸引了相當一部分人從外回家務工。1996 年出生的姚善泉回村開農家樂已有 2 年,他和家人經營的農家樂十分紅火,最高峰時能同時容納近 20 桌游客就餐。
" 這幾年村里變化特別大,看到村里發展得這么好,我覺得回來發展一定很有前途。" 談起回村的契機,姚善泉堅定地說。
2021 年 4 月 6 日,村里還成立了由革命后代、研究學者和講解員等 20 余人組成的 " 紅色宣講團 ",通過宣講員講述身邊的歷史故事,在村內營造起濃厚的紅色氛圍。老黨員姚善清是個拉二胡的能手,閑暇時,他會自發到革命遺址前演奏紅歌,講革命故事,給游客沉浸式體驗。
2021 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 37 萬元。
來源:黨員生活全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