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他手握5億財富,最常說起的投資理念是,只要膽子大,眼光準,就算胡亂搞搞也能賺錢。
可在2014年之后,一切天翻地覆。
后來,在那篇名為《小胡子:"老賴"罪與罰》的自白中他寫:
"破產,根本就是犯罪。"
"早知如此,我絕對不會好牌爛打。我絕不會來到今天這個悲慘的世界。破產之前我有多條路,少賺、不賺、少虧。破產之后是絕路,是地獄。"
"我是一個罪人,罪人沒有港灣。"
一個是富豪、房地產老板、巔峰時擁有5個多億的資產,自認為錢非常好賺。
另一個是現在這樣:
企業破產、負債累累,將現有資產抵押之后,仍有1.2億元債務需要償還,每日都要面對不同債權人打來的電話。
在那些對話中,有的是詢問,有的是懇求,當然也不乏一些氣急敗壞的謾罵和威脅,而對于這一切葛偉早就習慣了——
8年前,他經營的置業公司正式進入破產清算程序,此后的每一天,他都在面臨相同的事情。
葛偉清點過所欠的債務,僅是欠條就有310張,上面的欠款小到幾萬,大到千萬,涉及銀行、民間貸款機構、擔保公司,以及近40位個人債主,這其中有他的親人、朋友、愛人、同事、合作伙伴、朋友的朋友和親人。
公司完成破產清算程序后,部分企業債務可以暫緩清償,可個人債務他避無可避。對于葛偉來說,1.2億的私人債務,才是"攤上大事情了"。
他很害怕接到債主的電話,相比負債本身,更讓他感到煎熬與痛苦的,是310張欠條背后的,那一張張后悔、無奈、憤怒的臉。"別人借錢是因為相信我",可他讓所有人失望了——誰也沒想過,葛偉也會有沒錢的時候。
在葛偉剛剛宣布破產時,近乎每天都有人上門維權。
過程中,有人拿著匕首恐嚇他不還錢就同歸于盡,有人坐在窗邊對他哭喊拿不到錢就要跳樓自殺,還有人揚言如果短期內見不到錢,就要帶著一家六口到他的家吃喝拉撒……
他每天都要和不同的人開會,少則幾個小時,多則十幾個小時,每次談話都開始于"何時還錢?如何還錢?",最終在一片叫罵或廝打中結束。
葛偉很理解那些人的憤怒,因為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他不怕人性中的暴戾和冷漠,相反的,他其實更無法直視那些真誠的詢問和祈求。
公司出現債務危機后,一位會計找到葛偉討錢,見面一句話還沒說就跪在了地上。
會計說,自己借給葛偉的50萬元,是80歲老母親靠著撿廢品攢下的"棺材本",得知錢可能要不回來后,母親已經憂郁成疾神志不清了。
還有一位債主在深夜給他發來微信——葛偉欠他140萬,對方聲淚俱下地說,自己的公司資金周轉不靈,老婆又剛剛查出了癌癥,"希望葛總在能力范圍內支持點(錢)"。
此后葛偉東拼西湊了許久,最終也才給對方轉去了1萬元錢,"沒辦法,實在抓不到錢了"。
時至今日,葛偉仍不知道該以怎樣的方式去面對那些"錢、命相連"的個人債主。
歉意?應該的,可任何道歉都不如還錢實在。
愧疚?也是應該的,可對方真的需要嗎?它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這破產,真的是害人、害己。"
葛偉沒有因為"破產"坐牢,卻實實在在地成為了罪人,"從前我是創造者,現在是毀滅者"。
1963年,他出生在重慶。父親在蔬菜公司上班,母親則是聾啞學校里的一位教師,上面還有一個姐姐在銀行工作。
如此一來,葛偉從小就顯得比同齡人富裕一些,在那個物質資源極度匱乏的年代,他從來吃穿不愁。
1982年,19歲的葛偉進入大學,因為不喜歡死氣沉沉的課堂氛圍,他4年累計翹課1000多節,而"翹"來的時間則全都用來結交朋友。
那個時候他就對"錢"沒什么概念。
外出聚會時,葛偉習慣請客,今天一頓火鍋,明天一頓烤肉,一周用來社交的費用就要幾十塊,而母親的工資也不過每月100元左右。
能花也能賺,葛偉很早就相信"錢是賺來的,不是省來的",從這個角度看,他也許是天生的商人。
大學二年級開始,葛偉便嘗試以各種方式掙錢。
得知表哥在針織廠生產領帶,他先以1.5元的成本價進貨,隨后就以4.5元的價格賣出。把各種款式的領帶系在胳膊上,他站在街上一邊展示貨物,一邊賣力吆喝,到了晚上換條街,繼續以更便宜的價格叫賣。
他還和朋友販賣過自制臺燈——將3個小玻璃杯與1個煙灰缸底部戳個小洞,串連在一起裝上燈泡。他們在出租屋里通宵加工,天亮之后就扛上編織袋,坐5個多小時的綠皮火車,到遠郊鄉鎮趕集。
臺燈成本1.8元,他們賣6元,賣不完的就和餐廳老板以貨換飯,頓頓都能吃到回鍋肉。
靠著做小買賣掙來的錢,葛偉在大四那年開了一家火鍋店,雖最終因經營不善倒閉,但初次創業的經歷,還是給喜歡冒險的他,留下了極為美好且快樂的印象。
也許就是從這個時候起,葛偉愛上了創業——這個日后賦予他無數財富,同時也將他推入深淵的"極限運動"。
大學畢業后,葛偉被分配進入一家報社做記者,每月薪資78元,在當時勉強夠得上"社會收入平均水平"。
報社編輯部隔壁就是廣告部,葛偉日日能碰見同事拎著皇冠手提箱上班,打開箱子,里面滿滿的都是名貴香煙和現金。
"打開箱子時開關會發出‘啪’一聲",即使很多年過去了,他仍清晰記得這一聲響,那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征。
為了摸清楚廣告行業賺錢的門路,葛偉僅做了一年的記者,就申請換崗進入了廣告部。
部門領導日日拉著他抽煙喝酒應酬客戶,告訴他只要肯努力,再不靈光的人都能掙到錢,因為市場擺在那里——經濟蓬勃發展,大家都需要廣告,無論是為了掙錢,還是花錢。
在攢夠了一定數量的創業基金后,他與同事自立門戶弄起了廣告畫冊。為了拉客戶,他近乎跑遍了所有當時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一頁廣告賣3500元,僅僅一年就有百萬元入賬。
1988年,葛偉25歲,靠著做廣告掙來了第一桶金。
財富,來得太容易了。
拿著這筆錢,葛偉又轉身投入了房地產行業和股市。
開始時他在海南"炒房",那里地多且便宜但是需求很大,而且因為剛剛建省還有很多政策支持(1988年4月26日海南省建立,在此之前其為海南行政區,屬于廣東?。?。幾年后他聽說重慶有可能變為直轄市,于是又帶著資金回了家鄉繼續炒地,不出意外地又賺得盆滿缽滿。
80年代炒小商品、炒廣告,90年代炒土地、炒房子、炒股票,葛偉在30歲之前踏出的每一步,都精準迎合了時代脈搏跳動的節奏。
成功,輕而易舉。
1991年,葛偉28歲,正式躋身"有錢人"行列,拿著炒房賺來的第一筆巨款,他在??谫I下了人生的第一棟別墅,總價175萬元。
南方沿海城市夏季多臺風,他遇見了也不會躲,反而會站在別墅花園里,赤裸上身,身體前傾,雙肩伸直,讓雨點橫打,任狂風暴吹。
葛偉尤其喜歡這種刺激的感覺。
在他心中,這是"對抗"與"征服"的真實感受,是自己與時代同呼吸、共前進的證明。那時候他以為:
"只要眼光準,膽子大,掙錢不難。就算我投資亂整,虧了也會賺回來的。"
殊不知,熱帶風暴可以帶來大量的雨水潤澤萬物,可風卷殘云過后,也會留下諸多災難和毀滅級傷害。
追趕著房地產行業的風口,他近乎不費吹灰之力就成了別人眼中的"大佬"、"富豪"。
收獲上億資產后,他賣掉了??诘姆孔?,在老家重慶又置辦了一幢770平米的獨棟別墅——日后,這棟讓他引以為傲的房子也被用來抵押還債,一共930萬元。
葛偉請了5位保姆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此外別墅里還有許多彰顯身份地位的物件:
擦腳的毛巾一千元一條,廚房里的垃圾桶需要訂做,擺在客廳里的銅馬來自泰國,具體價格不明,葛偉只說,僅是運費就用了7、8千元;
種在花園里的銀杏樹是從山東專門空運到重慶的,單價十幾萬的樹,他總共買了三棵,要不是因為害怕麻煩,他還準備購置更多;
為了滿足幾百平米的照明需求,設計師在里面安裝了上百盞燈,夜晚若全部打開,遠遠望去房子就像一個巨大的發光物。
不需要去公司時,他喜歡坐在自家的花園里讀書,尤其喜歡哲學和政治類書籍,每次讀到帝國崛起的故事他都會斗志昂揚、感同身受,他相信,終有一天自己也會成為那個創造歷史的人。
可歷史該從哪里開始被創造呢?在他看來,理應以"別墅"為起點。
葛偉具有極為嚴重的"別墅情懷"。
90年代初剛剛涉足房地產領域時,他就打算買地建別墅群,同行告訴他這樣"來錢太慢",遠不如在同樣的地皮上蓋起高層住宅,一戶一個價,雖然單價低但是非常容易出手,"大家都在這么做",而且全都賺了大錢。
朋友說得頭頭是道,卻沒能成功說服葛偉,在他看來小面積的商品房就像"鴿子籠",沒有太大的投資意義。
年幼時他住在重慶主城區,卻對于田園生活異常向往。這份喜好構建了他一部分的世界觀與價值觀,他固執地認為隨著城市越來越擁擠,人們會愈發向往獨處的空間,"別墅會是人類的終極居住形態"。
回看葛偉當初的預判,他確實猜對了一些,比如隨著城市化進程和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確實愈發需要"隱私"與"安靜",可他沒有預料到的是,日后比獨處更奢侈的,其實是"買得起"的房價。
也許就是從此時開始,時代的東風,不再推著他向前跑了。
進入21世紀的第一年,葛偉在老家重慶尋得了一塊"理想之地",那里符合他對"田園詩歌生活"的一切想象。
沒猶豫,他大手一揮便購置了50畝土地,用一年搭建起了43幢獨棟別墅。
在他的計劃中,這些環境幽靜、外觀美麗、質量上乘的"房屋藝術品",應該在開盤的瞬間便被搶購一空。但現實是,因為交通不便、飛機噪音等原因,別墅耗時2年才被全部賣出。
實際上,別墅群選址的失誤和緩慢的出售速度,都在提醒葛偉"地段"對于房地產的重要性,可遺憾的是他并沒有察覺。
不幸中的萬幸,葛偉并沒有因此"輸掉"太多。
一期別墅群成功賣出后,葛偉的身價一度飆升至5.7億。迅速累積起來的財富,猶如無數團懸浮在空中的泡沫,托舉著他急速升高。
沉浸在其中,葛偉聽不見周遭任何聲音,他忽略了身處高空的危險,也忘記了泡沫本不牢穩,待一陣大風吹過,便什么都剩不下了。
2003年開始,葛偉著手建造二期、三期別墅群。
和此前一樣,他將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房屋本身質量和整體設計上,為此,他以4萬美元一種戶型的報酬,專門從加拿大請來了知名設計師,僅是設計費便支付了幾十萬,單是一尊擺在樣板間里的雕塑就用了27萬元。
將"商品"視為"藝術",這是葛偉對于別墅的情懷和堅持,房屋建成后他邀請朋友前來參觀,其精美、奢華的樣子驚呆了所有人。
和多年前被勸說投資商品房的結果一樣,這一次葛偉依舊沒有聽勸。
一期別墅有驚無險的售賣過程,與對獨棟別墅近乎偏執的喜愛,還有過往輕易成功的經歷,讓他對自己的判斷無比確信,他完全迷失在了"情懷"與"自信"里。
噩夢很快來臨了。
二期別墅整體落地后不久,附近的高速公路取消收費,交通便利了,堵車成了大麻煩,"3公里長的隧道,經常要堵半小時以上"。
更致命的打擊來自當地土地政策的調整,相關限制放開后,重慶別墅樓盤逐漸增多,各大房地產公司使出渾身解數售賣自家房屋,對比之下,葛偉的"藝術"倒不值一提了。
與此同時,三期項目已經啟動,前后投入的資金也有幾千萬,前后夾擊中,葛偉猛然發現,錢不夠用了。
多年后回憶起這段困難的日子,他坦言,只要那時愿意賤賣104棟二期別墅和三期地皮,自己仍有逆風翻盤的機會,可因為舍不得那些"誠意之作",他全都放棄了——
當時,葛偉的一位朋友愿意以每套400萬的價格,購買三套原價408萬的別墅,他想都沒想就拒絕了,"我真是全世界最蠢的商人,最奇葩的商人。"
在這期間,他不斷向銀行、個人、小貸公司借款,以貸還貸,債務總金額一度高達3.7億元。有將近2年的時間,他平均每天需要支付的利息就有15萬,一年要5000萬。
某個午后,葛偉又一次接到了銀行的催款電話,工作人員的語氣還算平和,不停地重復著催收話術。過程中,他大多時候都是沉默的,終于在掛斷電話后,他做出了一個決定:
停止支付各類借款利息,申請破產,"實在是付不起了"。
2014年7月24日,51歲的葛偉變成了"失信人",俗稱"老賴"。
他清晰記得"災難降臨"的時刻,這一天重慶38.5度。
葛偉一向喜歡結交朋友,經商30年,朋友,是他人生最看重的東西。
房地產行業蓬勃發展時,他是朋友圈里毋庸置疑的"大佬"。
他不抽煙、不喝酒、不泡吧、不去夜總會,熱愛運動、喜歡讀書、極度自律,去國外海灘度假,別人忙著吃喝玩樂與美女搭訕,他則坐在太陽傘下閱讀《第三帝國的興亡》。
那些年人們提起葛偉多以"清高、有情懷、正經"形容,而當"老賴"成為其身上的標簽之后,同一群人再講起他只有一句"他當時有什么可拽的?"
轉變來得突然且猛烈。
在葛偉剛剛做出停息決定時,尚且有朋友信誓旦旦地對他說,可以資助其女兒在國外讀書的所有費用,但當葛偉真的想要借錢支付女兒的學費時,對方給出的回復是:"沒錢留什么學?我又不欠你的!"
原本所謂的朋友、兄弟漸漸都沒了音訊。風光時他一呼百應,如今幾十通電話打出去,他連一個可以喝茶、閑聊的人都找不到,"我自認為朋友永遠是朋友,不論貧富",可現實好像并非如此。
"人性的一面,就是人走茶涼、明哲保身、趨利避害"。他漸漸明白,對于商人來說,所謂尊敬和人脈都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
沒錢,一切免談。
愛人近乎央求著對他說,應該拿這些錢進行保守理財,如此也不至于讓全家陷入絕境,可他再一次做出了錯誤的決定。
發覺短視頻行業正在快速崛起后,葛偉將僅剩的家財全部拿出,投資成立了一家互聯網公司,開發了2個APP,日日盼望著能借此徹底翻盤,但因為不了解行業,兩個項目在燒掉800多萬后,全部無奈關?!?/p>
就像是數學卷紙的最后一道大題,葛偉讀懂了題目,寫對了公式,卻因為代數錯誤而落得滿盤皆輸。
葛偉對于創業和"一把翻盤"的固執讓妻子心灰意冷。得知最后一筆存款也分文不剩后,她與葛偉辦理了離婚手續。
帶著孩子離開前,曾經陪著丈夫白手起家的妻子說:"你說你養家,我管娃兒。我做到了,你沒有。"
他想起妻子為了照顧自己和孩子,做了近20年的家庭主婦,"付出了全部青春";也想起在同富貴的年歲里,淳樸的愛人竟沒有購買過奢侈品提包、名表,直到離婚時,妻子右手無名指上戴著的,仍是二人結婚時在五金鋪里用10元買來的兩枚"螺絲帽"。
"往日,我們那個自由、率性、富足的快樂家庭,不存在了。"
破產前他意氣風發,身體健康,十幾年堅持只穿單衣卻很少感冒,就算春節期間去游羅馬,也只著一件上衣和一條牛仔褲御寒。
巨大變故來臨后,他一夜白發,由于長時間失眠,他只能靠安眠藥入睡,幾年下來也吃了幾百顆。
身體之外,生活上的變化同樣磨人,"空氣都是今非昔比的存在"。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葛偉出行皆由專車接送,所以他不會乘坐公交車,也不知道如何購買地鐵票,最開始時他甚至無法忍受人擠人的車廂,"看見一個人站起來,我都要等味道散一散再坐到座位上",可現在不會了,"老子先搶到(座位)再說。"
作為曾經的房地產商,葛偉以前最不缺"房子"。
他一度無法理解那些勒緊褲腰帶、寧愿淪為"房奴"也要購置房子的人,"活一輩子只為一套房,這多可憐"。
資產被清算抵押之后,他搬進了一間不足10平米的出租屋,偶爾還會因為欠租被房東驅趕。
那一刻他忽然懂了那些為房拼命的人,于是他也開始問自己,什么時候才可以不搬家?
搬離別墅時,他只帶走了那尊從泰國買來的銅馬,現在被擺在出租屋里,"想想有點委屈它了"。
企業風生水起時,葛偉最大的愛好就是邀請商界的朋友們到家里做客、去世界各地旅行,每次請客吃飯就算花掉上萬元也不含糊。
如今他最愛吃的菜是西紅柿和雞蛋,"很便宜,而且可以不用油,特別是番茄炒蛋,簡直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
生活從一個極端奔向另一個極端,葛偉眼見著日子卷著鈔票呼嘯而過。
他曾經抓住過一切,以"弄潮兒"的身份在時代里翻云覆雨、應有盡有。他自以為可以擁有并掌控一切,直到現實擺在眼前,才恍然大悟:
財富很誘人但也很危險,擁有它不代表"贏",相反的,它極有可能讓人輸得一無所有。
"真的危險,是沒有人告訴你危險。"
葛偉說,如果早一點參透這個道理,他一定會居安思危,不至于最后一無所有。
2022年,葛偉59歲,破產8年,欠債1.2億。
為了還債,他再次走上了創業之路,他開了一家公司,聘請的員工也都是失信人員。
雖然每天都有催債電話打來,但葛偉堅持不換號碼,并承諾不跑路、不自殺。他極力塑造著一個有擔當、有信用的"老賴"形象,并時常將"東山再起"掛在嘴邊。
可如今,很少有人會去相信他的承諾和豪言壯語了,更多人關心的是:
"你到底何時還錢?"
一個是破產富豪,回憶從前,他在自白書"罪與罰"中寫:
"我是被自己經商這二十幾年來,不學習、不尊重、不謙虛、不敬畏的組合拳擊倒的。曾經那么好的開始,我沒有珍惜。如果能重來,我會好好干上一萬年……"
一個是現在這樣:
為了還債他嘗試了各種工作,每天都要處理不同的債務官司,接很多通追債電話。一位手握2000萬欠條的債權人哭著對他說:"你這輩子還不了我錢,你下輩子都要還我"。
葛偉覺得,自己不會拖那么久的。
1、《和陌生人說話》第七期內容
2、葛偉自白:《小胡子:"老賴"罪與罰》
3、澎湃新聞葛偉專訪:《從億萬富商到破產"失信人":直播帶貨還債,目標1.2億》
圖片來源:節目截圖、葛偉、網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