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上海人民現在有多苦嗎?
我的鄰居,自己長期搶不到青菜,昨天因為朋友幫她搶到的一顆水芹菜,哭了。
而這些,只是每天正在發生著的上海居民真實生活最微不足道的皮毛。
截至 4 月 14 日,上海疫情累計確診破 20 萬。
連續數日以每日兩萬的速度增長,全國人們翹首期盼的拐點,至今都沒到來。
這就意味著,解封之日遙遙無期。
也許身在上海的你,此刻正處于崩潰的邊緣;
網上鋪天蓋地的負面新聞,毫不留情地壓在你的身上;
連廚房里捉襟見肘的冰箱,也仿佛在質問你:「明天該怎樣?」
疫情將我們困于方寸之間,讓情緒無處可藏。
但今天,我想借著這篇文章,讓大家給自己 10 分鐘的喘息時間,關掉冰箱與新聞,從消極與焦慮中抽身,看看身邊真實而「具體」的人。
城市或許是冰冷的,但城中生活的他們,值得被所有人看見和尊重!
當上海居民平日里賴以生存的事物一下子都消失不見了,人們開始本能地抱團取暖。
而那些原本橫亙在鄰居之間的東西,正在逐漸被消解——人與人之間的真心和善良,比任何催淚電影都感人。
一位媽媽說,她的孩子才 86 天,可奶粉已經見底。她本想奶粉母乳摻半,但冰箱越來越空,她每頓飯只敢吃七分飽,母乳量也越來越少。
丈夫不想給鄰居添麻煩,叫她先忍一忍,自己想辦法搶菜。誰知她只是試探性地求助了一句,鄰居們就立馬開始行動了。
有人將自己都舍不得吃的野生鯽魚和青菜放到她門口,有人給她端了原本為女兒熬的骨頭湯。
還有感同身受的媽媽們,千叮嚀萬囑咐:「老公的想法不重要,自己和孩子的身體最重要?!?/p>
人們常說大難臨頭各自飛,可我卻看到了所有人默契地圍成一個圈,將最需要被保護的人守在中間。
這種在困境中居民自發的、不求回報的付出,讓上海這座以「冷漠」「排外」等刻板印象著稱的都市,顯現出了最溫情動人的一面。
90 后博主@王逅逅的鄰居是一位老人,他不會用智能手機,王逅逅跟爺爺說,有什么想要的東西,可以找她。
爺爺基本上和社會脫軌了,比如在這場疫情中,他只知道自己不能出家門,但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經進入了靜止狀態。
于是,這位已經 80 歲的老人,身上有種孩童般的「天真」。當人們在為下一頓飯發愁時,爺爺卻笑瞇瞇地問王逅逅:「小王啊,你有沒有碳酸飲料???」
這位「老頑童」爺爺真的很幸運,他遇到的好心人,沒有戳破殘酷的現實,而是盡力守護著這一份可貴的「天真」。
王逅逅從沒提過物資有多難買,她總是先樂呵呵地答應爺爺,然后想方設法地找團購。
她沒想過要問爺爺要點什么,可有一天,這位行動必須靠輪椅的老人,竟然帶著 500 元現金和兩本漫畫書敲開了她的門!
爺爺大概以為,這位年輕人和他一樣喜歡看連環畫。他還承諾王逅逅,看完這兩本,再給她換別的。
在上海居民這場自發的「互助」中,最令人動容的地方在于,沒有誰就應該幫誰,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為別人著想。
就像我的鄰居一樣,總有無數熱心腸的上海阿姨挺身而出,她們擔心年輕小姑娘搶不到菜,或者不會做飯,第一時間關心她們的飲食,叮囑千萬不能餓瘦了。
一個很久沒吃過肉的女孩,想用 2 個西紅柿換鄰居 1 根香腸,對方還回來的袋子里,西紅柿原封不動,卻多了 3 根香腸。
© 抖音 @都市現場
誰會想到,平日里幾乎互不相識的點頭之交,如今都成了支撐我們堅持下去的力量!
團長并不好做,對外要聯絡物資,對內要整理訂單,有的人下單后半小時又反悔了,有的人收到貨后不滿意。
很多人開玩笑說,能當好團長的人,一定是行業中的高管。
但意外的是,她們不僅僅是平時光鮮亮麗的職場高管,她們是居家帶娃的媽媽,也是跳廣場舞的阿姨,有著豐富老道的真實生活經驗。
她們還是人人避之不及的「飯圈女孩」,用自己追星時畢生所學的搶票技巧,幫大家搶菜。也用被嘲笑的「飯圈規則」,梳理了團購的流程。
所以毫不意外,從事電商研究的上海財經大學教授崔麗麗,在研究中發現,95% 以上的上海團長都是女性。
這些團長們平日里擁有各自不同或精彩的生活,如今疫情當前,她們都為同一個原因挺身而出,默契地主動擔當起了團長,并且交出了堪稱完美的答卷:
嚴絲合縫的團購流程,清晰明了的清單表格。
的確,做表格并不難。
難的是,有沒有這份熱心和責任!
李曉就是一位上有老下有小的媽媽,父母和公婆住在不同的小區,老人們的吃飯問題,是她最牽掛的事情。
后來,她想到了一個「笨」辦法。很多年輕人會在發動態的時候附上位置,她便通過搜索位置加好友,希望她們能幫助老人代購物資。
就這樣,她組織起了一個為老年人服務的年輕人團購群,實現了遠程團購。
她就像一個揚聲器,將獨居老人微弱的呼喊聲,放大、放大、再放大,直到被聽見,直到被重視。
她們的聲音,也因此變得更堅定,更響亮。
前不久,網上流傳著一份團購責任書,居委要求團長必須簽署,若是物資出了問題,則由團長全權負責。
就連居委也開始互相推諉,哪怕團長保證物資沒問題,居委也不敢隨意分發。
他們以為重重嚴苛的條約能嚇退團長們,但女性們向來都是迎難而上的。
浦東某小區,一群人圍著物資束手無策時,這位姐姐干脆利落地說:
我承擔責任,可以分發了嗎?
這句話,是這場疫情中,最有力量的話。
沒有人敢說,沒有人愿意做。危急時刻,自保是本能,是人性不可避免的弱點。
可誰也沒想到,偏偏只有這群看似最普通的女性挺身而出。
她們才是最了不起的中國女性!
外面的人則在用血肉之身和整個社會「聯系」。
外賣小哥、物流大哥、貨車司機們,他們用雙腿、電瓶車、貨車,硬生生地將上海這座暫時「生銹」的城市,緩緩艱難地運轉起來。
這本是一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上海擁有 2500 萬人口,每人每天至少需要消耗約 1 公斤食物。
這 20000 噸食物,用載重 10 噸的卡車來運,可以裝滿 2000 輛。假設每輛車長 5 米,把它們首尾相連排在一起,長達 10 公里。
可如今的上海根本沒有那么多擁有通行證的貨車和司機。
于是,師傅們決定住在車上,以一當十。
43 歲的孫德良負責的是「助老專車」,每天給養老院和社區的老人們送貨。
他的存在,讓老人們明白自己沒有被這個世界拋棄??伤麉s「消失」了,公司給他定了酒店,供他晚上休息,他一次也沒去住過。
他擔心酒店出現陽性后,會將他一起隔離,只有車上是最安全的地方。
這幾乎成了司機們心照不宣的默契。
41 歲的楊春波,在車上一住就是 20 天。前陣子,上海已經入夏了,搬運貨物常常讓他渾身濕透。
每當衣服臟得實在不能穿了,他就去加油站簡單沖洗一下,稍微晾一會兒,用體溫暖干。
他們也都默契地瞞著自己的家人,「騙」他們自己在酒店睡得很好,「騙」他們自己頓頓吃得飽。
可事實呢?
孫德良說,4 月 8 日晚上,他去醫院做核酸,將車停在路邊。眼看著一位交警走來,他連忙檢查自己是不是違章了。
交警問他:「送物資的?」
他說「是」。
然后,交警從車里拿出了一份盒飯,遞給他:「吃完飯再忙吧?!?/strong>
這個小小的舉動,瞬間讓這位 43 歲的中年男人紅了眼眶,差點流淚。
他們穿梭在這座已經靜止的鋼筋水泥森林里,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身體。
哪怕他們渺小得只剩一個點,可光是知道他們存在,就能讓無數個家庭感到安心。
他們讓無數個在巨大的洪流中迷茫、找不到回家之路的人,明白自己沒有被拋棄。
也許這就是好心鄰居、熱心團長、冒險司機們,紛紛挺身而出的原因。
好好活著,就是對疫情最大的反抗。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別人的精神錨點。
一位上海大哥在陽臺上敲架子鼓,激烈有力的敲擊聲響徹小區上空。
沒有人指責他「擾民」,所有人都在為他歡呼鼓掌。
被壓得喘不過來的氣,終于有機會和身邊人一起,吶喊發泄。
一位女孩想無償分享自己的一箱可樂,她將可樂消毒后放到樓下大廳,告訴鄰居們可以自取。
但鄰居們竟然自發地開始以物易物!
有人用辣醬換走一瓶可樂;
有人實在沒有多余的食材,便用面霜換可樂。
短短兩天后,這個小小的可樂箱子,竟然變成了一個雜貨柜!
在某期《十三邀》中,人類學家項飆提出了一個概念:
附近的消失。
我們通過互聯網接觸到了遙遠的世界,在微博上關心千里之外的事情,用外賣吃到各地美食;
我們習慣在走路的時候低頭看手機,遇到鄰居時耳朵里總塞著一對耳機。
我們很難再體會到世俗的溫情,比如鄰居小孩贈與的一朵小花,樓下阿姨熱切的關心。
漸漸地,我們和附近的人與事,斷裂了。
可我們只能通過互聯網「看到」遙遠的世界,而不能「到達」。
于是,每當災難發生的時候,我們會常因自己無法幫忙,深感無力與崩潰,變得越來越孤獨,控制不了情緒。
但我想說,我們在關心別人的同時,別人也在關心我們。
每天努力好好活著,就是對身邊人最大的撫慰。
就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收到小區樓棟群里志愿者發送的信息,居委鄰居們早已在幫助社區老人統計用藥、借藥、送藥了:
在這場 2500 萬上海居民的自救和互助中,我們真切感受到的所有溫暖和善良,都來自不知名的他和她們:
是拎著飯菜米面敲門的熱心阿姨,也是微信群里耐心回答問題的團長樓長;
是樓上樓下搬運分發物資的志愿者,也是為給上海送菜只能漂流路上的貨車司機;
是在網上替老幼孕殘發聲求助的博主們,也是替老人到處買藥借藥的年輕人 ……
疫情中,每個人都很難。但當你覺得沮喪、覺得難過的時候,想想他們正和你站在一起奮斗。
請盡力照顧好自己,成為一個錨點,堅守住自己的陣營。
這樣,當無數個錨點連接起來時,我們就是一座港灣。
參考文章:
1.AI 藍媒匯 :致敬上海團長,但別再叫他們「英雄」
2. 界面:給老人送菜的上海物流司機:講講這 20 天來我經歷的一切
3. 極晝:教授幫上海百余小區尋物資:送貨師傅只睡三四小時 團長多為女性
本文圖片來源已標注
編輯、策劃:
李耳耳、秋秋、眠去
出品:麥子熟了工作室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