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兩篇爆文,都是關于上海的,一篇是《上海人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限》,一篇是《上海逝者》。后者推出數小時后已經打不開,前者則堅持到了 16 時 47 分左右,同時創造了微信公眾號推出 10 年來的一個奇跡:不但 " 閱讀 "、" 在看 "、" 點贊 ",都是 10 萬 +,甚至連置頂評論都有 60 萬 + 點贊。
據說這篇文章達到了 2000 萬閱讀,這樣的數據絕對是現象級的。在中國的傳播史上,這篇文章應有一席之地。
整個朋友圈,大半天時間里,都被這兩篇文章刷屏。難過、氣憤、不解、無奈 …… 各種情緒,充斥朋友圈。
此刻,以及這十幾天,無數人和上海人民始終是心連心的。
上海全域靜態管理至今,已有半個月。這段時間,上海發生的大大小小事件,上海人民的焦慮難過絕望無奈,諸般情緒都通過社交媒體展現在全國人民面前。只要有眼睛的,只要有耳朵的,只要會上網的,只要有良心的,都能感受到上海人民的心情,進而產生共鳴共情。
誰能和上海沒有一點關系呢?
拿我來說吧,親朋好友同學老鄉這些雜七雜八的關系加起來,在上海起碼有三位數的熟人。他們的處境,我不能不關心。作為一個媒體人,對于眼下中國最大的事件,也不能不關心。我想,哪怕是一個和上海毫無關系的普通人,在看到那些頻頻刷新底線的事時,應該也都做不到視而不見一聲不吭。
昨晚,好幾個上海朋友給我發來一個視頻。一個方艙醫院里,料峭的春雨,穿過破漏的屋頂,滴滴答答落下來,落在黃色的雨衣上,落在一個個塑料盆里,落在地上,落在心里。這四月的江南春雨,本來是充滿詩意的,但昨夜,它竟像是為這座城市而流的淚。
昨天,還傳來上海市虹口區衛健委干部錢文雄自殺身亡的消息。當晚,還有微博說他的夫人也隨他而去。后來證實,這是一個謠言。這種時候,造謠者的心理實在讓人難以理解。
今天,上海市虹口區衛健委證實了錢文雄離世的消息。一個中年人的離世,給上海的悲情又添加了一個濃重的注腳。
如何融合兩個輿論場,彌合民意,齊心抗疫,應當是上海重點考慮的問題。
這兩年多全國各地的抗疫經驗表明,快速妥當處置疫情,離不開媒體的幫助??挂咂鋵嵤且粓鋈嗣駪馉?,要想取得最終的勝利,離不開人民的支持和理解。而對民意的凝聚和發動,恰是需要借助媒體之手的。上海有將近 3000 萬人口,如何與這些切身利益受到影響的民眾進行良好溝通,光靠傳統的宣傳手段已經難以奏效。
傳統手段包括通過報紙、電視以及一些融媒體發布消息,這種自上而下的信息傳送,確實可以將一些重要信息傳遞出去,但是來自民眾的聲音,卻缺乏足夠的管道被決策者看到。上下溝通受阻,民意難以疏解,最后就會形成 " 腸梗阻 ",城市到處是 " 高壓鍋 ",基層干部疲于滅火,但效果卻不佳。
作為一線城市,上海的媒體非常發達,從官媒澎湃新聞、東方衛視,到大大小小的自媒體,媒體生態建設得非常好。按理說,這些媒體可以在這場抗疫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是,這段時間,上海官媒的聲量明顯不夠大。僅僅發一些通稿,不能真正反映上海人民的心聲,作為媒體人,我相信上海同行心中是憋屈的。
前天,據說有上海記者在發布會上要求臺上領導放下稿子,拿出手機現場買個菜,證實上海到底缺不缺物資。
如果此事屬實,我向這位同行表示敬意。
上海大大小小官媒,沒有幾萬采編人員,也有大幾千,這場抗疫戰爭,一定是他們經歷過的最慘烈最深刻的新聞事件。身逢如此大事,如果不能有好的作品傳世,對于他們來說,會是一個極大的遺憾。但是在體制之內,有諸多軍規約束,不能盡情發聲,我可以理解。
我在報社時,曾接受的新聞理念是,只要能找準合適的角度,世界上不存在不能報道的新聞。但我翻了一些上海媒體的報道,很遺憾,我沒看到努力的痕跡?;蛘哒f,努力的效果不佳。
比如今天的上海某報的二版 " 要聞版 ",共刊發了四篇稿件,頭條是領導講話,其余三條都是和抗疫有關的民生新聞,這個搭配是合適的。我點開看了一下內容,也有很多實用信息。但是作為行內人,從大標題和小標題上,還是看出了編輯的保守,當然,最后拍板的肯定是值班總編。
《為 " 沉默的少數 " 送溫暖》,通篇是介紹上海有關部門做了什么成績," 截至 3 月底,本市共有低保對象 16.89 萬人,特困供養人員 0.47 萬人,實施支出型貧困家庭生活救助 1568 人次,臨時救助 4700 人次,共發放救助資金 6.40 億元。此外,上海已實施糧油幫困 31.04 萬人次,為困難群眾中的老、弱、病、殘人員提供油、米、糖等實物,支出資金 2073.82 萬元,針對蔬菜價格上漲的情況,對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支出型貧困家庭生活救助對象等發放一次性補貼。" 這段話放進來,簡直是給上海招黑。上個月的數據,放到半個月后的新聞里,你是想說明什么?現在突出成績,也非常不合時宜。
我曾在報社做過七年頭版編輯,也做過要聞部主任,處理過無數重要新聞。如果是我來編版或拍板,這個版的頭條應該換成現在的三條,即《讓更多身邊小店 " 活 " 起來》。這篇言論文章的內容另當別論,但有幾句話是可以做在標題里的。另外,現在的右下角文章,可以和上面文章組合起來,作為頭條內容。標題不妨改成這樣:《身邊小店物資不缺,但是小哥真不好找》,既報道了成績,也指出了問題,任哪個上級領導都不會對這種處理方式有意見。
現在版面上的頭條,可以處理成 " 假頭條 "?;蛘呤?" 小店 " 的新聞可以放在現在頭條的上面,標題字號縮小,但是位置放在版面最上面。
其實現在已經沒多少人會看報紙,對民眾影響更大的是自媒體。各地都在打造官辦 " 自媒體 ",但是不是每個城市都能辦出 " 深圳衛健委 " 這種公眾號的。
我知道很多上海傳統媒體人現在都離開了體制,做起了自媒體人。但是這次很遺憾,我并沒有看到太多有份量的文章出自他們之手。他們的顧慮,我當然知道。但是如果這次你不和上海人民站在一起,不反映他們的心聲,那么我相信很多上海人會拋棄你們。找到合適的角度,用合適的方式,是可以發揮自媒體的作用的。
只要基于事實,不煽動情緒,不挑動對立,不販賣焦慮,我相信上海有關部門的管理水平和智慧。比如一篇名為《請尊重上海人的 " 求救 "》文章,是上海某自媒體大號的文章,文章閱讀量高達百萬,其中也不乏犀利詞句。但是文章從 4 月 8 日推出至今,一直存活。
上海的自媒體同行們,勇敢一點,智慧一點,上海人民,需要你們。每天,上海發生那么多事件,只要我們找準角度,充分理解官民心態,就一定能夠做出既出彩又安全的文章或視頻。
這篇稿子寫好之后,有人告訴我,《上海人的忍耐到了極限》這篇文章又死而復活,可以閱讀了。我點開一看,雖然文章不能分享,但這也是一個好的跡象,說明管理方的態度在松動。
希望這是一個好的開端。
只有官民之間保持更良性的互動,才能幫助上海早日走出疫情。